Whataboutism “那又怎么说”主义的诡辩术

关键词:Whataboutism “那又怎么说”主义
《纽约时报》最近的一篇观点文章讨论了美国连锁披萨店“棒约翰”(Papa John’s)创始人约翰·施耐特(John Schnatter)因种族歧视言论遭批评一事。施耐特辩称,肯德基(KFC)的创始人桑德斯没有因为更具有歧视性的言论受到抨击。文章作者本·亚哥达(Ben Yagoda)则指出,他并没有找到桑德斯的相关言论。对于施耐特的这套说法,他评论道:
施耐特是在做一个‘那又怎么说’的论述。
Mr. Schnatter was making a what-about argument.
亚哥达认为,当今的一个政治或意识形态观点,或是对舆论批评的防御,都可能是“那又怎么说”主义的展现。他提到了这个情境:
特朗普反对者说:“他对待女性的行为很可恶。
特朗普支持者反问:“那比尔·克林顿不也一样?
特朗普反对者说:“一旦你承认特朗普的过错,我会欣然考虑这点。
东西皆然的“那又怎么说”
韦氏字典官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,Whataboutism并不仅仅是在言辞上变换主题,本质上是一种对指控的逆转,认为对手犯了一种违法或者更糟糕的罪行。在冷战时期,苏联会使用“What about…”的话术来反驳对手的质疑。与Whataboutism意思相似的词还有tu quoque(你也一样)、ad hominem(对人不对事)、和red herring(刻意转移焦点)等。
“Whatabout”一词及其变体最早可能出现在北爱尔兰问题中。语言学家本·齐默尔(Ben Zimmer)提到,《爱尔兰时报》于1974年刊登了一名北爱尔兰历史老师的信,信中写道:“‘the Whatabouts’——那些回答每一次临时派爱尔兰共和军(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)的谴责的人,其论点是证明‘敌人’比他们更不道德。”
在中国,鲁迅的“臭虫论”与西方的“那又怎么说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。1933年,鲁迅在《外国也有》一文中提到:“凡中国所有的,外国也都有。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,但西洋也有臭虫。”他借此批判当时的中国人,在面对批评时会声称其他国家也有相同的错误,来掩饰自己的过错。
好的“那又怎么说”主义存在吗?
“那又怎么说”主义并不是个非黑即白的概念。举例来说,当新闻机构或监管机关出于公共利益,不带偏见(且不是为了获得党派优势)地问责、揭发公众人物的前后不一、丑闻和伪善时,这样的反问就有了正向的含义。
韦氏词典指出,最近“那又怎么说”主义的使用率上升,表明了它可能仍具有持久性——至少在有人改变主题之前。
AMY CHANG CHIEN, BEN HUBLEY
2018年7月30日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